“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曲折中一样有希望

东方网   2023-03-31 11:50:15


(资料图)

原标题:“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曲折中一样有希望

最近,“闪送员陈师傅”陈涛的视频火了。在视频中自述找不到工作的陈涛, 2011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曾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在离开新闻业后,陈涛尝试过公关、新媒体、互联网等相关工作。2022年创业失败后,临近38岁的他在北京当起了外卖员。

在互联网时代,“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引发关注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最好的传播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的情绪、情感、欲望与认同。当年龄歧视与就业焦虑、学历与职业、专业与岗位等各种关系组合重叠在一起,每一组关系都会引发“七嘴八舌”,从而让这个话题越来越热。

“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不仅是个体际遇,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发了围观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9.6%;在“知识改变命运”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延长的背景下,哪怕是名校硕士也难以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生态。接受市场的大浪淘沙,在不同岗位摸爬滚打,是不少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的现实考题。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今天,“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或许谈不上最优选择,却至少是一种“次优选择”。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外卖员并不丢人,不少人将其当成一种“过渡”职业。不因学历束缚职业选择固然有无奈的一面,承认自己的普通,愿意放下身段接地气,也是一种难得的“人间清醒”。

在一个盛行蜻蜓点水“浅阅读”的社会中,一些人先入为主地将“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归咎于冷门的哲学专业难以高质量就业。实际上,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得失成败过多地归因所学专业,不能因一时的价值实现受挫就抱怨“学冷门专业没有用”。说到底,“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本质上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契机,只有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这位知识精英才能更加顺畅地在这个社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不论是“35岁之后真的是无人问津”,还是38岁了依然在“北漂”,抑或引发“读书无用论”的争议,个体的遭遇既有大环境的因素,本人也有一些需要自省的地方。专业技能不够过硬、心态不够沉稳“有点善变”、做事情有时候按兴趣和个性来、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只有百炼成钢,这位哲学硕士才会在职场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38岁哲学硕士外卖员”也好,“名校毕业5年存款5千”也罢,毕业生阶段性的境遇,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被定型,并不意味着给母校丢脸。更进一步说,时代自有其机遇和挑战,悲观者眼里的命运只有曲折、人生充满不幸,乐观者却能够从曲折中发现希望、在不幸中看到机会。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暂时的失意者也会实现人生“逆袭”。(杨朝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