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惊天动地的气魄,直冲云霄的狂气,我终于发现了!
不知从何处听得此词,字字句句,都化成了一种超脱于文字之外、浮翔于天宇之间的气韵,于是我的整个思维里,只记下了“知我者,二三子”。环顾宇内,纵横天地,叹“知我者,二三子”是怎样的悲怆,又是怎样的豪雄!
一直以为是李白的作品,并且认定这个作者,舍李白其谁?这样浪漫狂傲的胸怀,在我狭窄的知识面中,除了李白,文学史上暂时还想不起别人。于是,我多方搜寻,甚至找出了《李太白全集》。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打开书本,查寻另一首词时,“知我者,二三子”这六个字突地跳入我的眼睑,我的心也突地跳了一下:这首词的作者,竟然是辛弃疾。
抚纸读来,悠悠忽忽,千载而下,余情不已。“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发自肺腑,让人忍不住要纵身而起,挥剑恣舞,邀云揽月。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狂放,任何情绪的激起,都是内外斗争、激烈矛盾的结果。辛弃疾一生,以“壮志难酬”闻名,他痛恨“江左沉酣求名者”,而自苦于百业无兴。于是,他的狂傲,豪放,既不同于李白,也不同于苏轼。李白之狂,发乎真性,并无太多深沉的苦痛,只追求个性和自身的解放;苏轼之豪,虽然经过了人生的大磨炼,可由于心胸的旷达,一点怨愤,融于万物,随风而去。辛弃疾便不同了,他的豪气,雄奇之下蕴含着深沉的苦痛与无奈;他一边用典,一边寻找着与古人的契合点。他的壮志难酬,心情同样难抒,于是他把自己的东西与古人的东西用一座桥结合起来,当内心郁愤之际,便在桥上徘徊,“把阑干拍遍”,找寻心灵的依托。实际上,要是没有这点宣泄,很难想像一个人的心灵,能承载下那么多负荷。
所以,此词表面狂放,内里深沉。它的美,正源于内里那点深沉的苦痛。一字一句,带着罕见的金戈铁马气势,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喊出“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之所以大叹“知我者,二三子”,无非是长久以来的心境使然,厚积薄发。于是便如大江决口,浩浩荡荡,不可收拾了。
古之佳文妙句,车载斗量。但那些真正发乎性情,对人生有彻悟之句,却一如贝壳里的珍珠,难寻难见。因为伟大的作品源于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家又有伟大的智慧。历史上可称为“伟大”之人并不多,又何况是“伟大”的作家呢?辛弃疾一生爱国,塑造了伟大的人格,他的喜、怒、哀、乐,与人们的爱国之心是联系在一起的,又是与一般的人性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一个有人性、有爱国心的人读到他的东西,即便到了今天,也还会悄然动容。
文字的魅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