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胶结构独特、性能优越,曾在2021年被《科学》杂志列为十大热门科学技术之一,并被称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多功能新材料”。作为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气凝胶在航空航天、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电力、石化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又一片“蓝海”。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气凝胶的应用场景也在进一步扩大,对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岩谷科技博士创新站铜牌。
岩谷科技自控中心。
岩谷科技研发中心。
近日,记者来到苏溪镇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澎湃着活力与动能的浙江岩谷科技有限公司正坐落于此。据介绍,公司成立于2017年,占地100亩,拥有一支由2名全职博士领衔技术创新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探索气凝胶在绝热保温、防火阻燃、隔音降噪、光学、电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目前,公司二氧化硅气凝胶项目总投资8亿元,年产气凝胶复合材料400万平方米,是国内技术实力雄厚、设备设施一流的行业领军企业。
岩谷科技副总经理卢国深介绍,公司科研团队人员与气凝胶结缘可追溯至2009年,彼时,国内对于气凝胶产业化技术领域基本还是空白,十余年间,团队不断掘金新材料产业,成功实现了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2017年10月,我国第一个气凝胶材料方面的国家标准《GB/T 34336-2017 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正式发布,团队技术总监张蓉艳便是主要起草人之一。
“当今,各个行业都在践行‘安全、节能、环保’的理念,气凝胶相关产品的下游市场日益广阔,气凝胶产业大有可为!”卢国深介绍,公司主营产品具有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低、耐高温、使用温度范围广、寿命长等优势,目前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配套、传统领域节能材料、军工核电及外销等,用户囊括中石化、中石油、国电投、宁德时代、比亚迪、小鹏等。“气凝胶与不同材料复合在一起,其运用的场景也不尽相同。我们致力于探索发掘出更多更大的市场,为助力节能减排提供更优方案。”
为进一步瞄准国际前沿,抢占创新高地,聚焦“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在市科协牵线下,岩谷科技与苏黎世大学博士后刘善秋及其团队达成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并围绕聚合物微纳孔发泡材料与聚合物纳孔气凝胶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22年9月,浙江岩谷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建站。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博士创新站的成立,实现了“博士”与“企业”的强强联手,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创新、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搭建企业人才梯队,并使更多科技成果得以转化落地,以“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持续引领企业走在产业的前沿阵地。
记者了解到,刘善秋目前任职浙江工业大学教授,2021年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项目与运河青年学者人才计划;近5年在ACS Nano、Small、Macromolecules等领域内Top期刊论文10篇,其中9篇影响因子大于10;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1项及运河青年学者人才项目1项;作为核心技术成员,参与完成欧盟基金项目1项与欧洲地区发展基金项目1项;受邀担任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Polymers客座编辑。
玻璃纤维气凝胶样品压缩测试。
产品导热系数测定。
博士与企业线上交流会。
双方合作达成后,岩谷科技在创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单独创建“博士创新站”工作平台,保障研发投入和运行,并配套实验室、管理服务人员、办公室等,供刘善秋博士团队项目研究使用,公司研发部门何健博士等参与项目开发。刘善秋博士则定期线上、线下与企业保持联络,为岩谷科技新产品开发、制备工艺研究、关键技术难题攻克等提供咨询和指导。“刘博士本人是省引才计划专家,对公司科研团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驱动作用。”卢国深说,“同时,我们通过教授链接到了中科大、浙工大的优秀科研团队,为公司的生产和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据悉,通过博士创新站的研发引领作用,岩谷科技的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建强和完善,于去年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接下来计划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双方合作项目聚合物纳孔气凝胶应用技术研究则筹划申报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能为岩谷科技形成新产品1项以上,知识产权2项以上,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每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于公司而言都是一种创新、一次提升。”卢国深表示,岩谷科技将珍惜与专家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利用好义乌优越的营商环境,专注做大、做强、做优、做专主业,不断逐浪“高精尖”,开拓“新蓝海”,为义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