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快讯】香港女教师携家人移民英国,丈夫说:宁当乞丐也不回国,过得如何

东方资讯   2023-05-30 08:25:53

“背井离乡”在古代曾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个词也代表着成为异国或异乡人,很可能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重头再来。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由被动变为主动,移民成为了一种相对时尚的选择。


(相关资料图)

以我国为例,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于发达国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憧憬,能够在彼岸生活,成为彼国的公民也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作为我国开放前沿的香港地区,就是一个出国移民的重点地区。

由于曾经受到英国管辖,使得当地人对英国语言和文化方面比起其他地区来说,更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许多香港的年轻人也热衷成为英国公民,并放弃一切毅然移民英国。

为了反映这种移民的生活轨迹,一部由新加坡拍摄的,反映移民到英国的香港人们生活状态的纪录片出现在公众视野,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些自愿“背井离乡”的人们真实的一面。

其中有一对年轻的香港夫妻,他们的故事尤其耐人寻味。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除了丈夫阿曼和妻子菲欧娜以外,两人还抚养着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但由于香港地区的特殊文化属性,当地年轻人一般都拥有中文,英文两个名字。

而在对外交往的时候,他们更喜欢对方用英文名字称呼他们。

该片是从女主人菲欧娜的视角来叙述的,因为相比起丈夫阿曼,她不但英文更好更便于同当地的英国人沟通,家里的大部分事情也都由她来决策,菲欧娜更像是真正的“家长”。

尽管来到英国后,菲欧娜暂时只能在工厂流水线上做工,但她仍然对于未来有着自己的计划。

和许多在英国过得悠闲自在的华人不同,在接受采访时两夫妻正遇到了移民以来的第一个困境。

两人因为迫切想要来到英国,等不及正常签证的签发周期,所以只好先申请了为期半年的短期签证。

而由于两种签证的申请资格相悖,为了能够长期待在当地,夫妻两人必须重新申请正常签证。

可是由于两人在英国的几个月里,生活需要和频繁的更换住所,带来的全部身家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想重新申请签证需要有相关的财产作为担保,换言之英国的签证是不会颁发给穷人的。

经济的压力也让菲欧娜和丈夫起了争执,争吵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因为钱。

菲欧娜的丈夫是一个喜欢享受生活的人,移民到英国以后,他仍然改不掉自己崇尚精致生活的习惯。

尽管丈夫阿曼曾经在出国前夕,放出过“宁可去英国当乞丐,也不想留在国内当皇帝”的“豪言壮语”。

但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去英国就是奔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去的,而不是真的想出国当乞丐。

无论如何,当时两人信心满满,义无反顾的还是来到了英国。

但本来英国的日常消费,就要高于香港地区,更为致命的是,两人由于签证和语言的原因,在英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尤其是丈夫阿曼,他本来在香港从事的是客车司机的工作,但由于在英国做这一行需要参加考试的原因,以他的身份和能力还不足以继续干这一行。

从两人来到英国下飞机开始不久,阿曼就一直在找工作,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清闲的工作他做不了,辛苦的又不愿意做,最后只好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可是由于语言不通阿曼也没能坚持下来。

相比丈夫,菲欧娜已经向生活妥协,为了赚到生活费她什么都愿意做,一开始她进入了一家生产点心的工厂做工。

后来因为自身的努力,加上英文的出众,菲欧娜靠着自身的努力在工厂谋得了一个文职工作。

并开始从事介绍和吸收国内香港地区的新移民,为他们提供工作和住宿方面的工作。

在接待这些初来英国的同胞时,她发现了令她十分惊讶的事情,那就是这些人在国内的时候,都曾经是所谓的“人上人”。

他们中有的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有的在国内从事着公务员,医生等光鲜体面的工作。

如今却仅仅因为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得不和那些专门干体力活的人待在一起,苦等一个能够糊口的生活机会。

看着这些人表情中的迷茫和无奈,菲欧娜仿佛看到了刚到英国的自己,也十分理解此时他们的心情。

曾经的菲欧娜和丈夫,在香港的家庭条件也算得上殷实。

菲欧娜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教育机构成为了一位教师,每年的固定收入可以达到近五十万港币。

而丈夫的收入则没那么固定,但每月也有三万左右,两人一年的收入至少也有八九十万港币。

这种收入水平在香港虽然算不上高层,但平时的生活和存款还是能够轻易满足的。

尽管由于香港当地房价高起,两人只能住在一件数十米的公寓里,但家里的家具和电器都是最新款,平时的消费也不需要太多考虑。

当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英国方面针对香港地区居民,曾经发放过一种短期签证,造成了香港人短时间内大量移民英国的风潮。

如今这种衍生于特殊时期的签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的移民梦也不得不清醒了。

结语

抛下如菲欧娜一家这样的普通移民家庭不谈,许多已经拥有了英国“户口”的华人们,如今仍然把主要的事业放在国内。

可以说除了身份的转变,他们的生活和国人并没有太多区别。

能够同时享受国外的高福利,和国内蓬勃发展的巨大市场,或许正是他们移民的最终理想吧。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为了节省做家务的时间,夫妻两人又雇佣了一位女佣,以确保每天下班之后都能马上享用热乎乎的饭菜。

如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数年,但移民梦一直在两人的计划之中。

从丈夫阿曼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生活有许多让他感觉不满的地方,比如居住环境太过狭窄。

他一直梦想着居住在英式的独立住宅中,在宽敞的客厅观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平时还可以更多的出门旅行,多接触大自然等等。

而妻子菲欧娜的想法更多的是从家庭出发,身为香港教师,她对于西方式教育方法十分推崇,对于女儿的英语教育也一直不遗余力。

更何况两人的小儿子生来内向,她寄希望于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以便培养子女更多的接触英国同龄人的习惯,让后代能够更深的融入当地文化。

孩子们对于移民这件事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他们所知道的优劣大多来自于父母的灌输。

他们的女儿听说去英国的话,很可能会交到更多朋友,甚至有机会同英国王子相识。

对于从小就被童话故事耳濡目染的小女孩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个更令人期待的了。

目标一旦定下,菲欧娜和丈夫就积极地行动起来了。

他们先是通过专门人员申请了英国签证,接下来就开始变卖和计算财产,为后面的资产担保和出国费用做准备。

两个人分工合作,妻子因为英文好负责签证流程和订机票,落脚的房子等工作。

而丈夫除了恶补英文外,还打听了不少当地的工作机会,当听说当地焊接工人供不应求时,又去学了专门的技术。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两人卖掉房子辞掉工作后,和家人朋友一起吃了最后一顿告别晚餐,接下来兴高采烈的登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夫妻两人,心中全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阿曼想着能够在一座大房子里面醒来,而菲欧娜则幻想着先来一次欧洲旅行。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由于太过迫切来到英国,在签证上作出了一个小小的变通,也正是因为这个插曲,成为了日后困境的伏笔。

不知道是因为审核速度太慢,还是因为他们做准备的速度太快,导致了在出国前两人的签证还没有下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尽快进入英国他们只能申请了一个短期签证。

至于菲欧娜和丈夫是否了解其中的弊端,相信他们是知道的。

只不过当时的夫妻两人信心满满,想着只要在当地找到工作,拿到长期签证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只不过事实和计划有了些出入,两人在经过了数月的生活后,当初的设想都没有成真,反而是问题和考验接踵而来。

刚到英国两人居住的临时居所虽然宽敞,但由于其中缺少了每天勤勤恳恳工作的女佣,菲欧娜和丈夫发现结婚这么久了,两人居然都不会做饭。

如果说饮食方面可以暂时用快餐解决的话,那么在找工作上的挫折给了两人很大的冲击。

作为丈夫的阿曼找了很久,唯一一个愿意用他的岗位,是帮助快餐店送外卖。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对于路不熟,英文也不好的阿曼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尽管这份工作在干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熟悉,但每个月大概一万人民币,即不到一万两千港币的收入,不但和从前在国内的收入无法相比,也无法养活一家人。

而令他在国内垂涎三尺的工人岗位,是需要相关资格和证书才能从事的。

初来乍到的阿曼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符合标准。工作上的挫折也让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夫妻间的争吵也逐渐频繁起来。

此时无论是在场的人们,还是镜头前的观众,都被这句话惊呆了。

可是本应该反应最为强烈的菲欧娜,却眼睛看着其他方向没有说话。

她似乎默认了丈夫的说法,或者两人早已经对这件事达成了共识。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想必和两人多次的争吵和目前遇到的艰难环境关系不小。

尽管两人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心境,都已经回不去了。

像菲欧娜一家这样,放弃了在国内富裕的生活和收入可观的工作,移民到美英等国家的人不在少数。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移民英国的人数在1998年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一年时间内就达到了5000人以上。

不过目前这个人数每年都在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已经缩减为一年2000人左右的数量。

相关新闻